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语文教案

时间:2025-07-16 08:43:18
【精品】语文教案5篇

【精品】语文教案5篇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语文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.基础知识目标:了解作者、整体感知诗的寓意;

2.思想教育目标:了解李白的放达;

3.能力培养目标: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。

教学重点:诵读。

教学难点:诵读要求。

教学时数:两课时

教学过程与步骤:

  一、导语设计:

提起李白,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“床前明月光”了,那里有真挚的感情,有清丽的词句,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,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,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,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。再后来,读的诗越来越多了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、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纶送我情”、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体浓”… …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,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,他是如何想出来的?他的字里行间,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。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?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?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?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!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,有的是《诗经》似的端雅,有的是《山鬼》的激越。他逸兴递飞,豪气纵横,像天上的云气;他神飞八极,自由驰骋,像原野的奔马。在他的诗里,在他的梦里,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,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:上穿碧落下黄泉,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。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,一起神游《蜀道难》。

  二、解题

1、简介文体知识:

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。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,任务是制定乐谱、采集歌词、训练乐工,以备朝廷举行祭祀,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。另外,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,供统治阶级“观风俗”。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,指一种合乐的诗歌,即“乐府诗”,简称“乐府”。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: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,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;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,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。

2、作者及背景介绍:

李白(701-762)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。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,25岁,出三峡,泛洞庭,东游吴越,北上太原,有“大济苍生”之志。唐玄宗天宝九年(742年),李白奉召进京,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,有所作为,但理想很快破灭了,皇帝的不重用,权臣的排挤,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,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,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,于是放浪形骸,寄情山水,诗酒逍遥,最后客死安徽当涂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,《蜀道难》《行路难》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《静夜思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。他兼善各体诗歌,尤以古诗为精,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。

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,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,如课文注释①等,几乎没有定论,同学们若有兴趣,可以自己去考证。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:此诗作于天宝初年,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,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,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,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。

3、课题简析:

《蜀道难》是乐府《相和歌辞瑟调曲》旧题。《乐府解题》云:“《蜀道难》备言铜梁、玉垒(均为蜀山名)之阻。”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,以雄健奔放的笔调,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,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,既写了蜀道的艰难,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。全诗气势磅礴,风格豪放,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,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。

三、研习课文

1、整体把握,理清思路.

(1)诵读课文,消灭生字词等障碍。

①学生自由诵读,标出读不准的字词、读不顺的句子。

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,相互讨论质疑,教师巡回答疑。

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,要求学生听清字音,听出节奏,把握感情基调。

(2)内容与形式的总理。

学生进一步朗读,勾画过渡性的语句,理清思路,完成课后练习二。

这首诗以“蜀道难”的“难”为核心,按照由古及今,自秦入蜀的线索,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,以展示蜀道之难,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。

2、具体研习,突出重难点。

(1)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,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?

明确: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。

开头到“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”为第一层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,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。

“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”到“使人听此凋朱颜”为第二层,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,极写蜀道度越之难。

(2)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这句诗有什么含义?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?

这首诗以主旨句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贯穿始终,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。统观全诗,诗人之叹有三:一叹蜀道之高,二叹蜀道之险,三叹蜀中战祸之烈。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。例如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,猿猱欲度愁攀援”,这是叹蜀道之高,因为黄鹤之飞至高,猿猱动作最灵,二者皆不得过,人又何能翻越?再如“其险也如此,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”,这是叹蜀道之险,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,意味尤为深长。又如“朝避猛虎,夕避长蛇,磨牙吮血,杀人如麻”,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,又与开头的“噫吁巇,危乎高哉“一句照应,显得意味深长。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,将“蜀道难”的内容概括无余,使读者兴无穷之叹。

由此可知,主旨句的反复出现,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、钩连、总括的作用,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。

(3)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?

明确:神话传说:五丁开山、六龙回日——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。

虚写映衬:黄鹤不得飞渡、猿猱愁于攀缘——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。

摹写神情、动作:手扪星辰、呼吸紧张、抚胸长叹、步履艰难、神情惶悚——困危之状如在眼前。

借景抒情:古木荒凉、鸟声悲凄——使人闻声失色,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,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。

运用夸张:“连峰去天不盈尺”、“枯松倒挂倚绝壁”——夸饰山凤之高,绝壁之险,渲染惊险的气氛。

(4)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,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?

明确:在风光变幻,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,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。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,群峰如剑,连山耸立,削壁中断如门,形成天然要塞。因其地势险要 ……此处隐藏6910个字……p>

5、这就是有趣的鸡蛋沉浮实验,用一段话把你刚才看到的,听到的、想到的说出来。(出示课件)

动手实践培养探究精神

三个杯中都装着怎样的液体,使鸡蛋出现沉、悬、浮这样不同的结果呢?(出示课件)

怎样进行进一步判断呢?(竺可桢爷爷说过,搞科学研究不能用“大概”、“也许”、“估计”、“推测”,必须精确。)

1、一闻

指名上台“闻”,说说结果。(可请2-3人)师相机板书。闻无气味

2、二尝(设置情景:科学考察队,神州8号太空探险)

看来“闻”不能解决问题,只能通过“尝”来解决问题了。

一尝:分组尝试,5人一个小组,由组长汇报结果。其他同学选择一个组观察。

各组汇报结果,得出结论。

第一组:水鸡蛋沉

第二组:盐水鸡蛋悬

第三组:盐水鸡蛋浮

二尝:为什么都是盐水,有的悬在空中而有的却浮在了水面上了?(相机板书:?)

请2人上台尝试,其他同学观察,汇报结果。

第三个杯中的盐水比第二个杯中的盐水味还咸。

师小结,出示课件。

第一组:水鸡蛋沉

第二组:盐水鸡蛋悬

第三组:浓盐水鸡蛋浮(相机板书:浓、淡、无味)

3、揭示道理:师出示课件。

为什么不同的水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?想知道吗?

1号杯中放的是清水,鸡蛋的密度比清水大,所以清水里的鸡蛋会往下沉。2号杯中放的是不太浓的盐水,鸡蛋的密度比盐水相对小一些,所以2号杯中的鸡蛋悬在空中。3号杯中放的是浓盐水,鸡蛋的密度比盐水小,所以浓盐水中的鸡蛋浮了起来。(课件展示结果)

4、同学们,通过我们的看、闻、尝时的细心观察,揭示了三杯水的秘密,大家把探究过程中你看到的(自己如何做的)、你想到的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。(出示课件)

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感悟道理

师:同学们,大家听说过死海吗?死海中水的盐含量特别大,人跳到水中,就和鸡蛋放在盐水中一样,人是漂浮在水中的。(出示课件)

大自然中有许多秘密,需要同学们像这节课上一样要去探索。

同学们,这节课有趣吗?这节课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?(相机板书:悟道理)

指导习作,获得成功的喜悦(出示课件)

1、同学们,今天的实验有趣吗?想不想把这有趣的实验过程写下来。可得给它取个有趣的题目。

指名说题目。(题目:有趣的一节课调皮的鸡蛋神奇的实验小实验中的大道理……)

2、师:把实验过程中学生看到的,听到的、做的,想到的写出来,也可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,最有趣的地方,感受最深的地方选择一个片段来写,可要写细一点哟。

学生练笔,师巡视指导。

3、作品反馈。

4、小结。

板书设计:

看、沉、悬浮

细、观察、闻、无气味

尝浓、淡、无味

悟道理想?

六、教学反思:

本节课我旨在通过实验的展开,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,人人获得体验,人人表达自己的观点;我不断以“体验”为附着点进行习作指导的生成。从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,促使学生爱上作文,乐于动笔写作文。整个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:

1、实验演示,激发探究兴趣。作文课之前,请一个学生将三个鸡蛋放入杯中,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出现的结果。

2、动手实践,培养探究精神。分三组上台“一闻”“二尝”实践探究,得出结论:水鸡蛋沉;盐水鸡蛋悬;浓盐水鸡蛋浮。最后揭示道理。

3、联系生活,拓展延伸,感悟道理。课件出示“死海”中人漂浮在水中的画面,以此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。

4、指导习作,获得成功的喜悦。我认为这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体验生活的兴趣,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。我个人认为,我这节课还是成功的!

语文教案 篇5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练习,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同音字并组词的方法,正确书写单元中的重点生词和常用书面词。继续指导学生写句子,提高学生派句能力。

2、继续培养训练学生积累词语、成语和诵读古诗的良好习惯。

3、指导学生学习引号的使用,掌握方法,规范写法。

4、进一步指导并提高学生搜集、整理、运用资料以及阅读、习作的方法和能力。

教学重难点:

掌握引号的用法,搜集、整理、运用资料,完成习作。

教具:

投影仪、投影片

教学课时:

2课时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、比一比,组成词语。

1、读一读这四组字,说说自己的发现。

2、小组讨论,说说区分它们的好办法,并在小组里组词。

3、全班交流。

二、抄一抄。(这一题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完成。)

1、开火车读一读。

2、再次列举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举行“错别字诊所”活动。

3、齐读。

三、填一填。

1、给学生10秒钟时间看题,并说说这个练习的要求。

2、指导学生回顾列举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偏旁部首。看看哪些可以和“石”字组成新字。

3、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样的练习考一考其它小组。

4、完成“石”字组成语的练习。并指导学生平日积累成语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。

四、读一读,注意引号。

1、学生默读句子,思考每一句话中引号的用法。

2、小组里交流一下,说说自己的看法。

3、全班交流,教师强调引号的用法。尤其以第三个句子为重点,体会两个“祖国”的意思。

4、设计练习,进一步训练学生对引号用法的掌握。

5、齐读句子,加深印象。

五、照样子,写句子。

1、给学生时间,自由读题和句子,说说对要求的理解。

2、读例句,分别说说“当……的时候,就……”和“当……时,……”的用法。

3、指导学生说句子。

六、总结本课练习情况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读一读、背一背:

1、给学生时间,让学生把古诗读顺。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。

2、比一比,看谁能把古诗读顺、读准确。

3、评一评。

4、齐读。

5、老师大体讲解一下诗意,以帮助学生从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体会,把诗读懂,读出韵味、感情。

二、畅说欲言、笔下生花、开卷有益。

1、给学生5——10分钟时间,看明白这几个题目的要求,并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。讨论活动方法。

2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、开展活动,并完成手抄报及自己喜欢的汇报形式。

3、确定活动时间范围和纪律。

教学后记:

从听写来看,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字掌握的较好。

《【精品】语文教案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