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语文教案

时间:2025-07-16 17:55:17
精选语文教案6篇

精选语文教案6篇
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,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。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语文教案 篇1

教学要求:

1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、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、知足长乐的情怀。

2、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。

3.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。

A层:了解课文大意

B层: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

C层: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

4.诵读要求

A层:准确、流畅地朗读课文

B层:有感情地朗读课文

C层:背诵课文第四段。

5.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。

教学设想:

1、学习文质兼美的散文,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,以破坏其美感。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,利用实物投影、录音机、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。

2、课前布置学生预习,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内容,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。

3、安排2课时。

教学内容和步骤

一、复习提问:

1. 要求学生回答《黄鹂》、《黄山记》的作者、语言特点。

2. 背诵《陋室铭》,以便导入新课。

二、导入新课:

我国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,例如,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,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,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。刚才背诵的《陋室铭》是刘禹锡表明心迹之作。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散文中的名篇,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。请大家翻开书P126页。

三、讲授新课:

(一)初步感知课文

1、问题设计:

⑴、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?(雅舍)

⑵、“雅舍”是什么?

2、全班朗读课文。

教师点评并过渡: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,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,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。

4、出示教学目标

(二)整体把握课文,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

1、问题设计:

⑴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?(雅舍。)

⑵、什么是雅舍呢?(室名,实际上是简陋的房子。)

⑶、是谁给它起的名字?(梁实秋。)

⑷、他是何许人也?(我国著名作家、翻译家。)

⑸、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,如“潇湘馆”“含芳阁”等,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“雅舍”呢?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“雅”吗?请大家阅读课文,将与雅舍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。

2、让学生朗读描写雅舍的句子。

3、过渡语:刚才我们朗读了梁实秋先生描写他的雅舍的语句,我想,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,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雅舍呢?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

4、[板书:雅舍的很,你看。]

5、过渡语:雅舍是什么样的呢?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,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。然而我觉得介绍雅舍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,要是能看到雅舍那该多好啊。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,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雅舍画下来了,让我们来欣赏欣赏。

(三)深入品味课文,达到B层目标

1、出示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

2、分层要求:A层: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

B层: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。

C层: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,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

3、针对每一幅画,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:

⑴、请仔细观察,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,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?

⑵、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?

4、小结并过渡:如果你是梁实秋先生,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?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(四)总结提高,达到C层目标

1、问题设计:

⑴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?(环境室中事)

⑵、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,他的房子是“雅”还是“不雅”?(不雅。)

⑶、作者认为雅舍之所以丫的原因是什么?

⑷、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,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,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?

2、总结:作者闲适、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、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,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,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。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,形容其特征,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。

(五)、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。

(六)、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。

四、回顾所学,背诵课文第四段。

1、课文板书(略)

2、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。

3、先齐背,后抽背。

五、布置作业: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,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:

“雅舍”的位置在半山腰,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。

⑴前面有阡陌螺旋的稻田⑵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

⑶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⑷再远望过去是葱翠的远山几抹

⑸是竹林,是水池,是粪坑⑹有竹林,有水池,有粪坑

A、⑵⑶⑹B、⑴⑷⑸C、⑵⑶⑸D、⑴⑷⑹

六.附:《雅舍》梁实秋

到四川来,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。火烧过的砖,常常用来做柱子,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,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,看上去瘦骨磷磷,单薄得可怜;但是顶上捕了瓦,四面编了竹蓖墙,墙上敷了泥灰,远远的看过去,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。我现在住的“雅舍”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。不消说,这房子有砖柱,有竹蓖墙,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;讲到住房,我的经验不算少,什么“让支下摘”,“前廊后厦”,“一楼一底”,“三上三下”,“亭子间“,“茆草棚”,“琼楼王字”和“摩天大厦”,各式各样,我都尝试过。我不论住在哪里,只要住得稍久,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,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。这“雅舍”,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,并不敢存奢望,现在住了两个多月,我的好感油然而生。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,因为有窗而无玻璃,风来则洞若凉亭,有瓦而空隙不少,雨来则渗如滴漏。纵然不能蔽风雨,“雅舍”还是自有它的个性。有个性就可爱。

“雅舍”的位置在半山腰,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。前面是吁陌螺旋的稻田。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,旁边有高粱地,有竹林,有水池,有粪坑,后面是荒僻的棒莽未除的土山坡。若说 ……此处隐藏8997个字……微微睁了一下眼,吃力地说:

“我不要紧。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!”

(表现出女孩的勇敢。)

4、在大女孩受伤之后,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?

(1)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,船停在那里。月亮落了,半夜以后的苇塘,有些飒飒的风响。老头子叹了一口气,停了半天才说:

“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。”

(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,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,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。)

(2)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:

“我没脸见人。”(过于自尊的特点。)

(3)一声一声像连珠箭,射穿老头子的心。他没法解释:大江大海过了多少,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,偏偏没有完成?自己没儿没女,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!自己平日夸下口,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,怎么张嘴说话?这老脸呀!他叫着大菱说:

“他们打伤了你,流了这么多血,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!”

(心理描写,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、内疚、自责的心理。)

(4)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,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。他说:

“你们不信我的话,我也不和你们说。谁叫我丢人现眼,打牙跌嘴呢!可是,等到天明,你们看吧!”(5)老头子狠狠地说:

“为什么不能?我打他们不用枪,那不是我的本事。愿意看,明天来看吧!二菱,明天你跟我来看吧,有热闹哩!”(过于自信的特点)

(神态、语言描写。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;也表现了老人自信、勇敢的特点。)

对于老头子的刻画,无论是人物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态、还是心理,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。

5、为什么要写“女孩的怀疑”?

答: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。

(三)小结课文:布置作业。

思考: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,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,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。

(考查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,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。

突破点 抓住点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话:“过于自信和自尊”来分析、探究。

技巧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。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损伤了;二是自信和自尊没有损伤;三是自信受到损伤而自尊没有损伤;四是自尊受到损伤而自信没有损伤。

易错点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极端从而超越人物的个性特点。

答案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,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,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,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。这里的答案允许多种多样,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。)

第三课时

(一)导入: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,转入新课。

从上节课的分析,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,而现在,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,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。

(二)分析新课:复仇部分。

1、几笔绘出“红日当天,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”,空无人影,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。

2、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?

答:为了引诱鬼子上当。

2、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,填写下列表格。

3、“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,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。”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?有什么作用?

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,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。

4、“他狠狠地敲打,向着苇塘望了一眼。”“望”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?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?

答:怎么样,我没有夸海口吧,小鬼子伤了人,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。

6、第62段(倒数第2段)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?

答:这一段景物描写,用了一系列形象、优美、富有感染力的词语。“鲜嫩”“紫色的丝绒”“迎风飘撒”,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。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、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,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。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,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。(写老艄公眼中所见“鲜嫩的芦花,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,正在迎风飘撒”,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、乐观、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。)

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:在作者的笔下,环境是美的,人物是美的,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,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、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,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。

思考:在这个高潮部分,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,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,可以吗?效果如何》

本题开放性,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。

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,不写其所以然,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,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。

(三)小结: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?

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。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。一方面写条件,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,而老艄公年近六十,身体非常干瘦,而且又不带一支枪。另一方面,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。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,异常自信;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,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。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,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,富有传奇色彩。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,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。

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。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,老头子说“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”,后来又说“等到天明,你们看吧”,他是胸有成竹的,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,先是没有答话,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,说说罢了,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:“你这么大年纪了,还能打仗?”写怀疑有衬托作用,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。

再次,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,不写其所以然,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,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。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,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。`是从鬼子洗澡写起,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,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。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,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;老艄公举起篙“砸着鬼子们的脑袋,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”。这场不用枪的战斗,很富有传奇色彩:一个干瘦的老头,手无寸铁,孤身一人,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,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。

板书设计:

老头子:——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。

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,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,老当益壮的气概上。

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,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。

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,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。

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,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。

人物塑造方法:

☆强烈反差进行渲染

☆用反衬来进行突出

☆只写其然,不写其所以然,让读者自行回味

《精选语文教案6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